
南平38岁的谢先生(化名)
怎么也没想到,
刚当上爸爸的他,
仅两周时间内,
从恶心乏力到确诊
乙肝肝硬化、急性肝功能衰竭,
一度在死亡线上挣扎!
而他的父亲也因这个病去世了,
家属一时崩溃,无法接受……
“要是早点做检查积极治疗,就不会有这么一劫了。悲剧总是在重复,临床上有很多情况类似的患者,其实完全是可以避免的。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林晓宇副主任医师感慨。
父亲因肝硬化去世
儿子也中招 死亡率高达85%
“医生,救救他,他才38岁,他的爸爸已经因为这个病去世了,孩子才刚出生2个月啊!”林晓宇还记得刚接诊谢先生时,家属的无奈和痛苦。
事情发生时,谢先生出现了恶心乏力的症状,刚开始一家人以为是胃肠炎,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,还伴有呕吐、尿黄、眼黄、发烧等情况。
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发现,谢先生的总胆红素高达284.24umol/L,血清谷草转氨酶(AST)更是高达3300U/L,是正常人的83倍。乙肝大三阳,凝血功能延长。
因病情紧急,治疗效果不佳,当地医院紧急转诊到附一医院,后被确诊为“乙肝肝硬化,急性肝功能衰竭”。
虽然进行了积极抗乙肝病毒、保肝等内科药物治疗,但谢先生的病情仍在加剧,并陷入了肝昏迷状态,结合其各项检查及流行病学数据评估,他在28天内死亡率高达85%,病情危重,肝移植十分必要。
但早年谢先生的父亲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花费巨大,家庭负债累累,家里尚有2个月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。
面对肝移植巨额花费,家属感到无比绝望,一度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。
(网络图)
“但真的太年轻了,还有一线希望,我们也不忍心放弃。”肝病中心郑琦主任医师感叹。郑琦主任、林晓宇副主任医师多次主动和家属沟通劝解,患者家属最终决定坚持治疗。
经过多次紧张而有序的人工肝治疗,奇迹终于出现,患者从死神手中挣脱,神志转清,病情逐渐稳定。
出院后,谢先生通过规律口服抗乙肝病毒、保肝等药物维持治疗。
近日,谢先生来复查,疾病已经得到了控制,恢复正常工作生活。
肝硬化早期可能没有症状
乙肝是最常见的病因
据悉,临床上,像谢先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。附一医院肝病中心约40%住院患者是因肝硬化住院。
林晓宇表示,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、弥漫性纤维化、假小叶、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。
通俗地讲,当肝脏出现损伤,会刺激肝脏细胞对肝脏进行修复,就好比给肝脏上打补丁。如果肝炎出现反复发作,肝脏上的补丁就会越来越多,时间长了肝脏就会出现纤维化,并且慢慢发展为肝硬化。
各种能引起慢性肝炎的因素均可导致肝硬化。
在我国,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。此外,长期饮酒、脂肪肝、药物损伤等也会引起肝硬化。
由于肝脏没有痛感神经,早期肝硬化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,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乏力、食欲欠佳、脸色暗淡,面部出现色素沉着,肝区闷胀不适,颈前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、肝掌。
肝硬化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,关键在于尽早诊断,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。据不完全统计,70%的肝硬化可通过有效治疗逆转纤维化程度。
这也是今年“全国爱肝日”的宣传主题——“早防早筛,远离肝硬化”。
这些检查别忽视
林晓宇表示: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、酒精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、长期化学毒物(四氯化碳)接触史,肝硬化、肝癌家族史患者都需要注意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。”
1、慢性HBV(乙肝病毒)携带状态
建议每6-12个月进行血常规、肝功能、病毒学和肝脏弹性检测,必要时肝活组织检查。
每半年检测甲胎蛋白及腹部超声。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,及时启动治疗。
抗病毒治疗期间每三个月到半年进行病毒性学、生化、彩超、甲胎蛋白复查。若已经出现肝硬化,至少3个月复查相应指标。
2、丙型病毒性肝炎
好发于吸毒、纹身、不洁性史、输血患者,上述高危因素患者因注意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,及时抗病毒治疗。
目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3-6个月抗病毒治疗可治愈,预后相对较好。
3、其他肝硬化高危人群
建议3个月-6个月进行肝功能,肝脏彩超及AFP检测。
对于诊断出肝硬化的患者,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,饮食尽量多样化,进食优质蛋白食物,保证足够的糖类和维生素并严格禁酒。
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:刘伟芳
编辑:小枫
审核:黄美辉、陈静
